【第8问】对于这些流动儿童,公益组织究竟在做些什么?#流动儿童教育每周一问

对于这些流动儿童,公益组织究竟在做些什么?

作者:香港注册社工,社会工作师,NGO自由咨询顾问  王小珺

编者按:

【流动儿童教育每周一问】除了把好问题关,写好每一篇文章,其背后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就是:通过传播,让更多的普通公众了解,让领域工作者连结,共同推动流动儿童教育领域问题的改善。

NGO踏实在做的每一个项目,也远不止其本身所呈现的那样简单,都有项目设计的初始理念,也有项目背后希望通过传播、倡导联合大家一起来推动、解决的问题。

如果您是我们的忠实读者,一定还记得前面几位小伙伴们的文章,他们从学校,社区,家庭三个层面讲述了被称为流动儿童的这些孩子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兴趣请查看“新公民计划”公众号历史文章)也许您会好奇,你们这些人在听上去洋(leng)气(men)的NGO工作,又在出些什么力呢?今天咱就分享一下,面对流动儿童面临的这诸多问题,公益机构的专业工作者们到底是在做些什么。

笔者延续之前的思路,仍然从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的流动儿童成长环境入手,分享本人所了解的公益组织在流动儿童领域所做的工作 。纰漏不足请指正。

在学校做些什么?

对一个学龄儿童而言,学校无疑是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对于流动儿童而言,由于存在“跨户籍上学难”和更为普遍的“上不了好学”的问题,打工子弟学校是公益机构最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在学校一线实践层面,公益组织比较常见的工作包括:

 学生服务:大多数公益组织选择直接服务于学生群体,包括定期入校和驻校服务等不同方式。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是其中一支主要的工作力量。社会工作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专业的社工职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该职业济困助贫的天性,近年来流动儿童服务已成为很多社工项目和机构主要的工作领域之一。在学校里,社工工作经常被划为学校辅导工作范畴,与心理辅导及德育老师共同协助学生,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为在校中学生提供学业、康乐、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辅导和服务。

以新公民社工开展服务 为例:

主要于校内开展的“阳光向导”项目中:

三年级的小华可以在学校里向社工开设的“悄悄话小信箱”投小纸条,说说她最近因为几个好朋友接连转学引起的难过心情。

六年级的阿超性格内向,不敢在生人面前发言,可以参加社工姐姐组织的“阳光向导——胆量突击队”小组,与其他几位和他有相同情况的同学一起,通过游戏、模拟练习、角色扮演等活动,达到逐渐提高自信的目的。

2

除了社工之外,也有许多其他在某领域有深入实践经验的工作者在实践中与学校合作,在学校开展相关活动。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项目组 通过培训小学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目前在北京市十余所流动儿童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小学性教育课程,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类的发展,学习性健康方面的正面知识和态度,习得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 教师支持:教师是在教育一线对孩子们影响力最大的群体。而相对于其他学校,打工子弟的教师水平较为参差,接受专业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师群体自身生活水平也少有保障。为了能让孩子们接受更为有质量的教育,有些公益组织开展教师支持工作。

例如:新公民小额教师基金 支持民办打工子弟学校里,用心观察和发现学生真实需求、有良好教育理念、有热情和创新性方法的优秀老师,自主申请800元以下小额资金,开展符合流动儿童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行动,创造性地解决流动儿童面临的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

3

广州陈桂平老师申请800元钱购买绘本 ,并开展“吃故事大餐”活动,提高孩子阅读兴趣

在家庭环境做些什么?

就像我们都知道的,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对大多数流动儿童而言,之所以来到城里过漂泊的生活,就是为了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而大多数农民工家长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分身乏术,较难将时间和精力分配到家庭教育上来,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组织在流动儿童家庭层面开展提升家庭教育意识及能力、给予家庭发展支持等工作。

例如: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三个十分钟”项目通过开展家长主题讲座、入户辅导和家长互动活动,希望解决家长在儿童教育、心理及成长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帮助流动人口家长提高家教观念和家教能力,改善亲子关系。

在社区层面做些什么?

建立社区中心,在课外时间为孩子提供社区教育是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比较成熟和普遍的工作方法。流动儿童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父母忙于工作,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比起城市同龄人更为显著。他们有更多校内教育无法满足的教育空白时段,与更多元化的教育需求,都是社区教育工作亟待填补的。根据北京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和新公民计划于2012年的《打工子女社区教育需求调查报告》,超过80%的孩子明确表示喜欢到社区中心参加活动。

例如:广州小金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石碁镇社区建立社区儿童中心,立足社区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空间,为社区里的流动儿童提供课外辅导、儿童影院、兴趣小组、亲子活动,暑期夏令营和生日会等活动,提高流动儿童对所居住社区的适应和归属感,促进社区融合。

4

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家长开放日—“大声说出你的爱”亲子活动(图片来自小金雁博客)

在社会层面做些什么

社会参与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流动儿童问题现状,并参与到改善孩子们成长环境是是许多公益组织重要的工作目标。在社会参与方面,公益组织起着牵线搭桥作用,使得流动儿童与社会人士产生联结,以及引入社会资源,与流动儿童的需求进行合适的匹配。

例如:

2011年,新公民计划建立起建立起打工子弟学校的数据平台在线地图,包括全国12个城市441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 ,通过线上线下的支持,帮助更多的企业、基金会和个人参与打工子弟的教育环境改善。目前已支持近百家企业为打工子弟学校提供爱心捐赠和支持。

5

研究倡导方面,除了深耕细作的一线工作,很多公益组织也致力于研究工作,对流动儿童及其在家庭、学校、社区遇到的具体问题、产生原因等等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结果除了可以让工作者、社会大众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之外,也对上层建筑关注社会问题并做出相应政策制定有积极作用。

例如:REAP做了一系列关于打工子弟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比如2010年4月出炉的《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现状与学生的学业表现》研究指出,打工子弟学校硬件和师资制约了打工子弟学生学业的表现,这对以后说服政策制定者投放资源改善打工子弟学校硬件和师资提供了证据。

后记:这一篇出乎意料地难写,写着写着感觉在呼唤一个流动儿童公益组织图谱,然而这是这篇小文目前难以承载的。这些年看到过太多公益组织在各个你也许根本没有注意过的角落付出他们的努力。大多很小很年轻,甚至四五个全职工作人员就算是“人强马壮”了。在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及他们面临的浩瀚问题面前,大家的尝试也许只是一个个小的开始。而这些个尝试,也成为一点点小的光亮,在缓慢地行进中照亮前方的晴朗。任也重道也远,流动儿童的需求和境况也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而无论何时,选择与他们同在,才有可能看到他们看到的世界。就像我的朋友周小艾曾经跟我说过的:

“Go to the people, love them. Start with what they know, Build on what they have. When it is done, they will say, we did it.”

与在这条路上的人分享,共勉。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